【撰文/潘蜜拉;攝影/王正毅】
絲瓜
●採收月曆:一年四季都有,5~9月是最佳收成季節。
●產地:主要產地為台南、高雄、屏東。
市場最常見果實短、圓筒狀的為米管種絲瓜;另一種於澎湖盛產,果實長、形狀有菱角的為菱角絲瓜,俗稱澎湖絲瓜或十角絲瓜,選購時要注意顏色翠綠,沒有變黑或外傷,拿起來手感沈重、有彈性即是好貨。
●料理筆記:絲瓜水分豐富、果肉柔軟清甜,去皮、切塊後,無論清炒、烘蛋、燴豆腐、炒海鮮、煮湯,滋味皆是老少咸宜。唯其性偏寒,建議加點薑絲同煮,不只去寒還添鮮味。腸胃不適者少量食用。
小黃瓜
●採收月曆:一年四季都有產,3~10月盛產。
●產地:全省皆有種植,嘉南平原和高屏地區產量較大。
小黃瓜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、E,更有利尿、消暑、美容養顏等功效,撒點鹽生食就很美味,唯因農藥殘留較嚴重,食用前要多用流動的清水沖洗(約5次),或選用有機品種較安心,並且最好一週內食用完畢。
選購時需注意顏色為略淺的翠綠色,外形最好接近筆直且粗細均勻,蒂頭未脫落,表皮有硬硬的小刺,才是健康的。
●料理筆記:小黃瓜多汁清甜,生食、涼拌、醃漬、熱炒等,簡單調味就有清爽好滋味,是夏日消暑開胃的輕食聖品。
苦瓜
●採收月曆:一年四季皆有生產,5~10月為盛產期
●產地:桃園、台中、彰化、雲林、嘉義、台南、高雄、屏東、花蓮等九縣市皆有種植 。
選購時挑選果實呈橢圓型(蘋果苦瓜除外),外表的瘤狀凸出明顯且無外傷,色如白玉者較佳。常溫保存至多一天,冰箱溫度過低又易凍傷,最適合的溫度為10~13℃,最好3天內食用完畢。
●料理筆記:苦瓜去頭尾蒂頭後,對切,以湯匙挖去籽及薄膜後再做料理,如梅汁苦瓜、鹹蛋炒苦瓜、鳳梨苦瓜雞湯、豆豉炒苦瓜、油燜苦瓜都是很有名的餐廳菜。
PLUS!
深綠的山苦瓜,體型較小,滋味較白玉苦瓜更苦,從前是山裡才有的野菜,現在則推廣至全台市場都買得到。
冬瓜
●採收月曆:一年四季都有,4~10月為盛產期。
●產地:以彰化縣、屏東縣、台東縣產量較大,其次為雲林縣、嘉義縣及新北市。
冬瓜整顆相當大,市場裡大多切片販賣,需注意果皮要乾淨且硬,切面潔白,沒有腐壞變黃者為上品。若想儲存就要整顆購買,沒有傷痕及病蟲危害,在沒切開前放在陰涼通風的乾燥處,常溫約4~5個月不會壞。
●料理筆記:果肉厚、口味清淡,可用來製糖、做糕點、煮茶。
料理上紅燒、清蒸、燉煮滋味都好,如紅燒冬瓜、冬瓜蛤蜊湯、冬瓜排骨湯、干貝冬瓜盅都是有名菜譜,若想長久保存,亦可製成醃冬瓜,做為清蒸魚或煮湯的調味,入口滋味甘美,不死鹹。
【完整內容請見《好吃》2011.No.5】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