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台灣新生報/記者鄭綿綿/台北報導】
嘴唇反覆脫屑可能是慢性唇炎所造成。北醫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陳萍和表示,慢性唇炎涵蓋肉芽腫性唇炎、光化性唇炎、以及腺性唇炎,臨床症狀表現可見,表現唇部黏膜以乾燥脫屑、暗紅紅腫發癢灼痛、腫脹、日久潰破,糜爛流水、滲出結痂為主。
中醫師陳萍和表示,慢性唇發炎主要常見影響在下唇紅腫,患者常有不自覺地舔唇咬唇或用手揉擦唇部,以致唇部皸裂滲出。而且反覆脫屑,屑呈乳白色布及全唇,不易拭去,觀察可見到如同口唇黏糠麩,表面乾燥,無痛,若在乾燥氣候環境,可能伴隨引發皸裂、滲出及疼痛。反覆發作,局部表現為口唇病變僅損害口唇黏膜,與口周皮膚界限清晰。
醫師指出,此症相當於中醫文獻記載的「唇風」、「緊唇」,反覆繼發感染,使其病程漫長,原因可能與日光照射、外用藥物及某些不良習慣(如舐唇、咬唇等)有關。
慢性唇炎常見熱證症候。中醫師陳萍和表示,患者熱證主要可見包括「胃經風火」以及「脾經血燥」這兩類問題,治療藥方可配合清熱瀉火,涼血疏風;涼血潤燥,祛風清熱用藥調理。
陳萍和表示,慢性唇炎中醫辨證用藥,針對熱證症候,若屬「胃經風火」證,屬於風熱之邪外襲,影響口唇。臨床主要表現的主症為起病急,剛開始嘴唇發癢、顏色紅、腫痛。之後則可能破裂流水,像是沒有皮的狀態,出現口臭,易口渴,喜歡喝冷飲,排便秘結;舌苔黃,脈滑數。
治療原則應以清熱瀉火,涼血疏風為主。藥方可用雙解通聖散(含防風、荊芥、當歸、白芍、連翹、白朮、川芎、薄荷、麻黃等),或用紫地湯(含紫荊皮、荊芥穗、防風、細辛、生地、赤芍、薄荷、丹皮等)進行加減調養。
陳醫師表示,另一種「脾經血燥」證多見發病緩慢,表現包括唇部腫脹,乾燥如火燒,皸裂脫屑。或乾裂流水,小便黃赤。舌少津,脈數。常見因進食辛熱,濕熱內蘊化火、化燥所致。治療應涼血潤燥,祛風清熱。可用四物湯加味(含當歸、熟地、川穹、白芍加殭蠶、蟬衣等),或四物消風飲(含生地、當歸、川芎、赤芍、防風、荊芥穗等)調養,改善唇風血燥。
【更多精采內容,詳見新生報之《養生文化報》】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