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】最新公布的十大死因中,「自殺」首度跌出榜外,不過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,自殺死亡率反而增加近百分之六,專家呼籲應協助重建人際網絡,讓長者有抒發管道、肯定存在的價值;此外,由於不少家庭都是「老人照顧更老的人」,尤其是失智症患者的伴侶,更需要適當的喘息服務,否則容易有憂鬱情緒、甚至有自殺的負面想法。
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分析去年度老年族群的自殺企圖,二成五近因是「久病不癒」、二成三是「憂鬱傾向」、一成八是「家人間情感衝突」;以性別來看,年長男性自殺死亡率,是女性的兩倍。
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助理教授王鵬智表示,自殺是多面向的問題,不過多半仍與精神疾病有極大關聯,比如久病的長者容易累積憂鬱情緒、甚至真的有憂鬱症;還有些長者無法調適環境上的壓力,比如子女離家的空巢期、退休後不知如何安排生活、既有朋友往生的失落感,也可能導致「晚發性的憂鬱症」,可能成為自殺的危險因子。
另一種高齡自殺的高危險群,來自於辛苦的照顧者,王鵬智指出臨床上常見於失智症患者眷屬,他就遇過八十六歲照顧九十二歲的案例,這個太太除了自己有慢性病纏身,還要獨力照顧失智症的先生,兩人不是「宅」在家、就是去醫院,又煩又累的情緒下,不時有「同歸於盡」的想法。
王鵬智表示,台灣逐漸步入高齡化社會,要讓自己能夠做樂活的銀髮族,除了從年輕時就要注重身體保健,更要提早預約可作伴的朋友圈,讓自己的人際網絡不中斷;此外,他提醒感覺心理生病時要尋求幫助,北市各區心理衛生中心設有「心理諮商門診」,可善加利用。
做人子女者,王鵬智建議對長輩落實「愛的五種語言」:珍惜相處時間、精心的禮物、服務的行動、給予擁抱等身體接觸、多說好話肯定對方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